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“推荐列表”处。
日常生活中,你是否收到过App发来的“你可能认识的人”推送?点进去一看,他们或是同事、同学,或者是老同事、老同学,有时还可能是你已经拉黑许久的前任或者前老板。但他们无一例外,真的就是你认识的人。你是否好奇:App怎么知道我们认识?
【资料图】
一份被泄露的旅行计划
在北京工作的刘女士近日经历了一件至今让她感到不解的事。
“某天一位朋友突然问我大阪之行准备得怎么样了,我当时感到很诧异,这个出行计划我没有跟其他人讲过,他是如何知道的?”在刘女士追问之下,这位朋友才讲出实情,原来是刘女士在某种草平台收藏的攻略“出卖”了她。那刘女士用个人账号收藏的攻略,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?
“有一天他收到平台一条‘可能认识的人’的推送,推送的就是我的账号。他出于好奇就点开看了,结果多条内容证明就是我,然后收藏夹里包括旅行攻略在内的内容都曝光了。”不过,令刘女士不解的是,“自己平时与这位朋友在网上交流并不多,也没有留存手机号,为什么App会计算出他认识我?而且如此精准?”
中新经纬注意到,在社交平台上,不少人都和刘女士有相似的经历。
有用户表示,“我和某人只互相添加了微信,但好像全世界的App都知道我们认识。”“App为什么总给我推荐可能认识的人啊,会不会也把我推荐给别人?我真的会谢!”“某App‘可能认识的人’居然给我推了前男友,我只想说你才认识,你们全家都认识!”
甚至有网友呼吁,“请各大App不要再给我推荐可能认识的人了,是的,我认识他们,那你猜猜看,为什么认识,但是我们却不是好友?”
“你可能认识的人”是怎么找到你的?
正如刘女士所疑惑的,这些人是怎么出现在社交软件推荐用户的名单里的呢?
某平台在好友推荐列表的一处说明解释了原因。该说明写道,“我们可能基于下列信息向你推荐你可能认识的人:1、你或他人授权我们读取的通讯录;2、你与他人的各类互动行为;3、你与他人的关注关系。我们所使用的数据均基于你的授权或公开信息,我们仅会在好友推荐的目的下合理使用并保护你的个人信息。”
以该平台向记者推荐的可能认识的好友为例,有的标注了“你可能认识”,有的标注了“联系人XX”,后者同时也是记者的手机通讯录好友。总的来看,这些被推荐的好友有的是记者各个阶段的同学,有的是同事,还有一些是工作中打过交道的,还有一些人根本不认识。
某头部互联网公司的一位技术开发人员向中新经纬表示,社交App的熟人推荐功能涉及的一项关键技术叫做知识库的链接预测,也叫知识图谱补全。“简单说就是收集用户信息,对用户进行画像,然后根据用户画像进行朋友推荐。”
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胡钢对中新经纬表示,网络经营者向用户推荐熟人,前提是对用户有精准的画像,而画像所需信息的来源多种多样。“用户使用的终端设备、网络、通讯号码,都具有唯一识别码,都可以用于画像。比如你和他人经常共同使用同一WiFi,就极有可能被判定互相认识。”胡钢说。
推荐“你可能认识的人”,是否有必要?
在社交平台上,有不少用户吐槽App“你可能认识的人”功能,认为这项功能完全没有必要,而且严重挑战了用户隐私权。“一些App在首次安装时,会提示是否允许获取通讯录等,但推荐给可能认识的人功能却是默认开启的,如果不是有心,很少有人特意关闭。”一位用户说。
中新经纬注意到,目前用户常使用的App绝大多数都可以通过设置关闭“把我推荐给可能认识的人”。例如某种草App可通过“设置——隐私设置——提到我的方式——不把我推荐给可能认识的人”设置,此外该App还可以关闭“给我推可能认识的人”。某短视频App也可以通过相似方法关闭“把我推荐给可能认识的人”以及减少“向我推荐可能认识的人”。
胡钢表示,依据《民法典》,公民享有生活安宁权,网络经营者提供设置按钮,设置不希望被推荐或不希望向其推荐,是尊重用户权利的体现,但仍无法掩盖网络经营者已然收集用户信息,并可对用户精准画像的能力。
不过,中新经纬注意到,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用户反映,即使关闭了可能认识的人推荐,照样会收到相关信息。“我在隐私设置里关闭了所有能关闭的,今天打开App发现给我推送了两个人,分别是我小姨和表弟,人都麻了。”一网友说。
针对网友反映的关闭推荐仍能收到相关信息情况,上述两家平台的客服均对中新经纬表示,可在隐私设置中尽可能多地关闭推荐按钮,若仍无法解决问题,建议在平台内拉黑或移除好友。
知乎认证为“华为云开发者联盟”的账号在一篇文章中提到,如果你不想那些“老熟人”出现在你的推荐名单里,最好的方法是,关掉社交产品上的地理定位、尽可能少地透露个人信息。
不过,在胡钢看来,“相较于讨论是否该向用户推荐熟人,更有价值的是讨论网络经营者有没有必要收集如此多的信息,是否做到了合法、正当、必要以及诚信。”
来源:中新经纬
审读:谭录岗
关键词: